红色家庭(组诗)
--诗颂王文丰同学家人
爷爷加入同盟会,
辛亥同袍郭继枚。
奶奶当年随叶挺,
广州起义女英才。
二伯新民倡抗日,
竹林建党创军威。
外公姑母同支部,
大伯追随是海归。
青年抗日武装队,
令父投身姑亦来。
淮海渡江攻上海,
东江转战到烟台。
舍生忘死无私利,
从教辞官品似梅。
追忆滔滔言不尽,
惟将终夜眼长开。
王伟平
--2023.5.12
观后感
王伟平
山河破碎气难平,
罪恶滔天日本兵。
若早降生三万日,
提刀跃马入东京。
竹林村革命精神概述
在增城的革命斗争中,老一辈革命同志培育的竹林村革命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我们更要学习竹林村的革命精神,继承和发扬光荣的革命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竹林村革命精神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崇文重教
竹林开居先祖,深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繁荣强盛,离不开教育;一个村庄、一个家族要自强不息,离不开教育。所以竹林人向来崇文重教意识很强,非常重视教育,积极办学。竹林村于清道光10年建成后,由于当时正果地区无学校,村民便在村东侧建一座私塾学堂,后改为初级小学,由村中祖尝出资聘请教师,免费供本村适龄儿童接受教育。民国初期,村民推动当地人在正果洋村创办东山学校(即正果洋小学)。抗战初期,党组织为了利用学校作为基地掩护地下党员开展抗日救国运动,派竹林村党员王新史、王新民、王世模、王振明、王丽霞、王宪章、王若冰等人,分别到正果白面石办了东山学校分校,在正果马车排、蒙花布、派潭温大埔、车洞等村庄创办学校(日校或夜校),之后又在正果灯心冚创办东岭中学,解放前夕又与本地人合办正果中学,大力推动增北地区兴办学校高潮,为解放事业播下了一大批革命种子,使党组织迅速发展壮大,大批爱国青年参加革命,为正果教育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村民不但在本地积极办学教学,还大力鼓励和支持弟子外出求学,接受更好更高级的教育。村民王弼宸是清代监生,他是第一个冲出增城到广州求学的学子。他在广州完成学业后定居广州。他在广州定居这段时间,非常重视子女教育,送大儿子王新史到日本学西医,学成回家乡行医,以行医作掩护配合地下党和弟弟王新民的抗日斗争;次子王新民在广州接受高等教育,后接受地下党组织任务,回家乡开展抗日救国运动;两个女儿高小毕业,还会弹钢琴。
由于竹林村历代村民崇文重教,特别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更加积极办教育,所以在近代历史长河中,村民文化水平在当地来说是比较高的,较容易接受新思想,在辛亥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积极投身革命运动,而且爱国精神和革命精神始终不渝,为中国解放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全党全国人民更要重视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二、务实笃行
1938年2月,广州地下党组织委派王新民回家乡开展工作,主要任务是开展抗日救国运动,创造条件建立党组织和建立游击根据地。
王新民回家乡后,分析当时国内外的形势,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党组织交给的任务,制定了一系列务实的工作策略和方法。首先发动群众,控制东山学校作为革命的“桥头堡”,其次积极发展党员,建立竹林支部,确保党的领导地位。为了更好地做好抗日斗争工作,竹林支部审时度势,通过成立增城青年战地服务团,建立革命政权(乡政权)、抗日武装、情报交通站、农会、妇女会、农民消费合作社等形式积极推动抗日救国运动。特别增城青年战地服务团内设的三枪队发展有数十人枪的抗日自卫队,部分队员成为派潭、正果、福和、永汉革命武装的骨干,为增龙队等革命武装的建立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农会、妇女会等群众组织的成功经验在增城和下龙门地区推广,有力地推动全增城和龙门抗日救国运动的深入开展,开创了抗日新局面,播下了一大批革命种子,使党组织和抗日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建立的地下交通站,负责党组织的联系工作,并且帮助党组织和游击队搜集、输送情报,为革命斗争发挥重要作用。
竹林村的革命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生动体现,其核心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务实工作。在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事业来说,靠的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三、依靠群众
竹林村革命斗争的成功,最根本的是紧紧依靠群众。地下党员在竹林村能站稳脚跟,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爱戴,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他们始终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和人民群众结下鱼水之情。
1938年初,地下党员王新民回到家乡竹林村后,团结本村进步青年和绅士,在他们的大力支持下,夺取了东山学校的领导权,将学校作为正果地区开展对敌斗争的革命“桥头堡”。同年7月,吸收了本村青年王新史、王振明、王丽霞、王彪等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10月成立中共竹林支部。之后在1939年至1941年又先后发展了15名本村和邻村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期间,增城特别支部、增城临工委、增城县委、增龙博中心县委、正果区委先后成立。当时党的一切工作,都在竹林支部的密切配合和村民的掩护支持下展开。一大批地下党员到正果地区开展工作都食住在竹林村,由该村群众提供生活所需和安全保障。地下党员在村中居住时,将村民看作自己的亲人,积极为村民排忧解难,在工作之余帮助村民做家务,参加生产劳动,和村民讲革命道理,深受村民的爱戴。由于党群关系好,党组织在当地工作开展很顺利,形势发展迅速,并将革命活动发展到福和、派潭、中新、永汉、博罗等地,使这些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波澜壮阔。
竹林村革命斗争表明,只有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充分相信群众,做广大人民群众的坚实代表,我们的事业就能立足于不败之地,最后取得胜利。
四、坚定信念
理想和信念,是精神力量的内在动力。王新民等老一辈革命同志和竹林村民,在白色恐怖年代,在艰苦的环境中,为了革命胜利,积极支持和参加革命,只要革命事业需要,他们什么都愿意贡献出来。有人受到敌人摧残,房屋被烧,家园被毁,流离失所;有人在敌人酷刑面前,宁死不屈,严守党的秘密;有人屡遭勒索,倾家荡产,甚至献出生命!他们无怨无悔,忠贞不渝,直至革命取得胜利,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有远大的革命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
坚定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竹林村的革命斗争和全国的斗争历史证明,牢固树立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就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去争取伟大的胜利。
竹林村民: 王文锋
2023年3月2日